当前位置 首页 > 单位概况 > 组织机构
水资源调度研究室
来源: 【打印】 【关闭】
一、科室简介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水资源调度研究室组建以来,依托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流域水循环与调度专业委员会和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等优势资源,在流域水资源调度、调水工程调度、城市水系统调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研究方向

1、梯级水库群/水电站调度

① 中长期和短期水文预报

②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预报

③ 水库群/水电站群多目标调度与实时控制

④ 风光水多能预测及互补运行调度

⑤ 水库群/水电站调度软件开发与平台建设

2、江河流域水工程群调度

① 流域水工程群防洪调度

② 流域供水保障调度

③ 流域生态流量保障调度

④ 雨洪资源化利用

⑤ 复杂水网系统调度

⑥ 江河流域水工程群调度软件平台研发

3、调水工程调度与控制

① 水动力水质仿真模拟及实时同化

② 复杂调水系统水量水力协同调度

③ 闸泵工程群实时智能控制

④ 人工智能技术在调水工程的应用

⑤ 调水工程运行调度软件平台研发

4、城市水系统调度

① 城市洪涝多尺度耦合模拟模型

② 城市水系库-湖-河-池联合调度

③ 城市排水系统效能评价及提升研究

④ 城市水系联排联调智慧管控平台

三、代表性成果(不超过10项)

(1)    雷晓辉; 王超; 陈曦; 陈齐; 管佳佳; 黄军; 胡魏耿; 冯文文.一种考虑水力响应特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旬水量优化调度计划编制方法, 中国,专利号:ZL 202110202907.6.

(2)    雷晓辉;王家彪;田雨;王超;姜龙;杨明祥;张忠波;廖卫红;尚毅梓. 基于节点参数化术的输水管网计算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1710076522.3.

(3)    雷晓辉;孔令仲;尚毅梓;王超;王浩;蒋云钟;郑和震.一种串联多渠池闸门过闸流量系数率定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1710146641.1.

(4)    雷晓辉;张召;田雨;王浩;孟现勇;王超;张忠波;杨明祥;蔡思宇. 一种一维水动力模型泵站特性曲线系数的辨识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1710866325.1.

(5)    王超; 夏浩顺; 孙涛; 周晨露; 夏臣智; 游旭晨; 范林皓; 王怡波. 一种混联输水系统中长期水量调度方案编制方法, 2023-10-20, 中国, ZL202310720448.X .

(6)    王超; 夏浩顺; 黄富佳; 祁洁; 贾璐; 陆轶群; 吴志峰; 陆克一; 孙嘉辉. 一种考虑输水间歇的输水系统水量调度方案编制方法, 2023-08-18, 中国, ZL202310745222.5.

(7)    王超; 黄爱国; 胡挺; 雷晓辉; 肖扬帆; 王新; 孙嘉辉; 蔡思宇. 一种调度过程与调度规则协同优化的水库生态调度模型构建方法, 2021-12-23, 中国, ZL202111590572.6.

(8)    王超; 雷晓辉; 叶尚君; 王浩; 廖卫红; 孙嘉辉; 王艺霖. 一种多水源多目标综合运用的城市原水调度方案编制方法, 2021-7-27, 中国, ZL202110849548.3.

(9)    王超; 雷晓辉; 许珂; 丁公博; 陈阳; 李谷涵. 一种基于多因子相似分析的湖泊水位预报方法, 2022-03-01, 中国, ZL202111042841.5 .

四、代表性著作、奖项 (一)代表性著作(不超过20项)

[1]   WANG C, JIANG Z, WANG P, XU Y. A fast local search strateg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ity for the long-Term scheduling of large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24, 38(1): 137-52. (SCI)

[2]   HUANG H, LEI X, LIAO W, et al. Effects analysis and probability forecast (EAPF) of real-time management on urban flooding: A novel bidirectional verification framework[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906(1): 166908. (SCI)

[3]   LIAO Y, LIAO W, ZHANG Z, et al. Using a Multiphysics coupling-oriented flood modelling approach to assess urban flooding under various regulation scenarios combined with rainstorms and tidal effects[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4, 645: 132189. (SCI)

[4]   ZHANG X, KANG A, SONG Q,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management of urban surface flooding in Guangzhou, China: Insights from 2022 ground monitoring[J]. 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 2024, 53: 101831. (SCI)

[5]   ZHANG X, KANG A, LEI X, et al. Urban drainage efficiency evaluation and flood simulation using integrated SWMM and terrain structural analysi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957: 177442. (SCI)

[6]   WANG C, JIANG Z, XU Y,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monotonicity principle of the two-stage problem in joint optimal operation of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3, 623: 129803. (SCI)

[7]   YE S, WANG C, WANG Y, et al. Real-tim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study of run-of-river hydropower plants with data-driven and physics-based coupled model[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3, 617: 128942. (SCI)

[8]   HUANG H, LEI X, LIAO W, et al. A novel multi-strategy hydrological feature extraction (MHFE) method to improve urban waterlogging risk prediction, a case study of Fuzhou City in China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904), 165834. (SCI)

[9]   YAN P, ZHANG Z, HOU Q, et al. A novel IBAS-ELM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water levels in front of pumping stations[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3, 616: 128810. (SCI)

[10]   YANG Y, CAI S, WANG H, et al. Evolution of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riving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Yongding river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Xiangshuipu section[J]. Agronomy, 2023, 13(9): 2289. (SCI)

[11]   YAN P, ZHANG Z, LEI X, et al. A multi-objective optimal control model of cascade pumping stations considering both cost and safe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45: 131171. (SCI)

[12]   LI Z, CAI S, LEI X, et al. Diagnosis of basin eco-hydrological variation based on index sensitivity of similar years: A case study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J]. Water, 2022, 14, 1931. (SCI)

[13]   GAN Z, WANG C. Analysis on industri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water saving in Yangtze river basin[C]. 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SEE 2022), 2022.

[14]   李海辰, 冯文文, 张少恺, 等. 城市洪涝灾害防御中的前沿信息技术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09): 137-143. (核心)

[15]   ZHU J, ZHANG Z, LEI X, et al. Ecological scheduling of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based on 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model[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1, 596: 126107. (SCI)

[16]   CAI S, SUN L; LIU Q, et al. Research on the dispatching rules of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projects based on the two-dimensional scheduling diagram[J].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2021, 9: 664201. (SCI)

[17]   KANG A, LI J, LEI X, et al.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sidering water quality and the absorbing pollution capacity of water[J]. Water Resources, 2020, 47(2): 336-347. (SCI)

[18]   LEI X, TIAN Y, ZHANG Z, et al. Correction of pumping station parameters in a on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using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9, 568: 108-118. (SCI)

[19]   SHANG Y, XU Y, SHANG L, et al. A method of direct, real-time forecasting of downstream water levels via hydropower station reregulation: A case study from Gezhouba Hydropower Plant, China[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9, 573: 895-907. (SCI)

[20]   ZHANG Z, LEI X, TIAN Y, et al. Optimized scheduling of cascade pumping stations in open-channel water transfer systems based on station skipping[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19, 145(7): 05019011. (SCI)

(二)代表性奖项(不超过20项)

[1]   工业基地尺度大水网规划设计国产软件首台套研发及产业化,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一等奖,省部级,2025年

[2]   大型跨流域调水系统多水源均衡配置与输水精准调控关键技术,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部级,2022.

[3]   城市水系联排联调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厅局级,2022.

[4]   大型泵站群调水工程调度关键技术,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 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部级, 2021.

[5]   长距离明渠调水工程多目标水力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水利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部级, 2021.

[6]   南水北调中线突发水污染监测调控与处置关键技术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部级2017.

[7]   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 中国水利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2016.

[8]   梯级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关键技术及汉江流域应用,湖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2016.

[9]   多重不确定性下梯级水电站实时调度与精准控制关键技术,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2024.

[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特殊输水期调度运行关键技术,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2023.

[11]  南水北调大型泵站群优化调度和远程集控成套关键技术,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省部级二等奖, 2023.

[12]  三峡水库全周期生态全要素综合调控关键技术,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2022.

[13]  复杂多变条件下雅砻江梯级水库群精细化调度关键技术,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2018.

[14]  用水紧缺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

[15]  产业集聚区工业用水分解分析技术及在区域水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二等奖,2023年

五、课题动态(不超过10项)

1、水库/水电站预报调度与江河流域水工程群调度项目

近十年来,水资源调度研究室承担了水库预报调度及江河流域水工程群调度方向百万级以上项目1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长期服务于水利部水资源司、调水司,项目覆盖长江、黄河、海河等多个流域。

(1)水资源调度通用软件

为支撑全国各流域水资源调度业务工作并提升各级机构水资源调度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开发了一套可供全国江河流域定制和二次开发的水资源调度通用软件。针对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撑面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集成等共性难题,在数据层面,提出了水资源调度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规范,设计了水利部/流域/省三级的数据贯通框架;在业务层面,提出了水量常规/应急调度的五大标准化业务流程,构建了基于标准化功能模块的水量调度应用系统;在模型层面,设计了可满足系统建设区域水资源调度需求的通用模型构建工具,可构建水资源调度网络概化图、配置和率定水资源调度相关模型及参数。软件平台经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下发到7大流域委、32个省级水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定制部署,成功实现了向全行业推广应用,并形成了水利部/流域/省三级贯通的全国河流水量调度平台。

(2)永定河流域

作为数字孪生永定河先行先试项目技术支撑单位,承担了支撑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两大业务的水利专业模型建设任务。自2022年9月开展模型建设工作以来,经过639天的集中建设、467天的驻场开发、8次永定河现场踏勘复核,目前,已建成支撑永定河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2大业务应用、涵盖14个水利专业模型的模型体系,并标准化集成至数字孪生永定河系统平台。自主研发了大规模水文-水动力-联合调度模型体系,以及多目标联合反算优化调度、溃堤、溃坝、堰塞湖等特色模型,为防洪“四预”业务应用提供了体系化水利专业模型支撑。提出数据-模型耦合驱动的生态水量“四预”智慧决策框架,在多源感知数据的基础上,集成水利专业模型,在数字空间实现对生态水量调度过程的智慧化模拟。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2、调水工程调度项目

近十年来,水资源调度研究室承担了调水工程方向百万级以上项目12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一批重大横向委托项目。项目涉及南水北调中东线、引江济淮、胶东调水等诸多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累计保障各大工程安全平稳供水超过500亿m3。相关成果在国家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依托本技术研发的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1.0平台获评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十大样板,支撑工程智慧化调度管理、保障“三个安全”的实效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数字孪生胶东调水,经过13次智能调度实验应用、5次工程无人智能运行试验后投入生产运行,是国内首个具备“无人运行、智能调度”能力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得到水利部多位部长肯定,实战效果经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1)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

精确精准调水是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目标。围绕长距离调水工程运行调度面临的感知不清、决策不明、管控低效等工程技术难题,依托20余项研究课题和生产项目,开展长期科技攻关。研发的调度模型体系与软件平台,覆盖了调水工程从源头到水厂、从水量到水质、从常规到应急的全部技术需求和业务流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研发了串联闸群联合调控模型体系和日常调度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线三级调度机构、270座闸站、500多位专职调度人员的高效管理,降低调度人员工作强度70%以上,减少闸门调控次数20%以上。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研发了混联泵站群优化调控模型体系和调度运行管理应用软件系统,能够快速生成年、月、旬、日、实时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量调度和水力调控方案,指导泵站群水泵机组的现场调控。

(2)胶东调水工程

作为数字孪生胶东调水先行先试项目联合体建设单位,承担了水量智慧调配系统、明渠智能运行控制系统两大业务平台及安全监视、联合调度两大业务的水利专业模型建设任务。自2023年5月开展平台及模型建设工作以来,经过655天的集中建设、637天的驻场开发、数十次工程现场踏勘调研、13次智能调度实验应用、5次工程无人智能运行试验,特别是在2023-24调水年度胶东调水工程冰期运行准备阶段、年度运行第二阶段全线充水工况、停水工况等实战中应用检验,支撑胶东调水工程安全监视业务、联合调度业务的2大系统应用、涵盖17个水利专业模型的模型体系已建成并完善,且已标准化集成至数字孪生胶东调水系统平台,支撑调度运行。

3、城市水系统智慧调度项目

近五年来,水资源调度研究室一直致力于开展城市水系科学调度研究与实践,研发的城市水系统智慧调度系统,打造了“眼、脑、手”联动的智慧水务建设新模式,在福州、广州、淮安、中山、昆明、昆山等城市成功推广应用。

(1)广州市智慧水务模型建设与服务项目

基于广州市智慧水务总体架构设计即“一套标准规范”、“一个基础设施云‘枢纽’”、“一个物联网平台”、“一个水务数据中心”、“水务一张图服务”、“一个应用支撑平台”、“一套视频整合平台”、“一个可视会商指挥平台”、“一个水务APP应用”,以及一套“智慧排水”应用体系与一套水利防灾减灾综合应用体系,广州市智慧水务模型建设与服务项目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传统机理模型,在流域上建立洪水预报模型、多工程联合调度模型和洪水实时动态淹没及灾害评估模型,实现了预报调度一体化和预警预报灾害评估一体化;在城市建设城区建立内涝预报预警模型、管网健康度评价模型和“厂-网-河(湖)”一体化调度模型,支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提示增效、排水管网的数字化管理和厂网河一体化的调度;城市内涝模型提供汛前、汛中、汛后的内涝管理功能,辅助各级管理人员实现防内涝“事前预警预报、事中应急指挥、事后分析总结”的全过程管理城,实现了城市排水内涝应急决策智慧化;研发了城市水务模型平台,编制了城市水务模型建设与应用技术指南,实现了全市水务模型的统管和统建工作,成果获得住建部华夏二等奖和广东省水利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1743657699242

1743657796804

(2)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

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化”三大策略,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设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系统建设按照“监测体系打造‘眼’、数据分析打造‘脑’、自动化控制系统打造‘手’”的建设思路,分为监测预警、预测预报、调度决策、指挥控制四大功能模块,从基于“眼”的现状情势监测预警,到基于“脑”的未来情势预测预报以及实时的调度决策,再到基于“手”的人员、车辆和工程的实时指挥控制,打造城区水系科学调度指挥平台。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助力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效能不断提升,实现了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环境的高效治理。通过统筹调度城区上千个水系要素,福州市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约50%,内河调蓄效益提高约30%,科学应对了近10场台风和200余场短历时强降雨。福州市水系科学调度系统支撑福州市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WSCA(中国区)”能源和环境大奖,并继续助力推进建设福州“数字应用第一城”。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六、科室负责人简介

图片

王超,男,苗族,中共党员,1989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调度研究室主任,兼任怀柔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新能源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委员、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流域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核心期刊《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编委、核心期刊《水电能源科学》青年编委,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首届水利部卓越水利工程师培养工程。201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及水库调度领域知名专家周建中教授,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和智慧水利方向研究。核心研究成果包括考虑多因素扰动的梯级水电站/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理论方法、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水量水力协同调度理论方法、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技术与软件平台。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国家实验室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其他项目25项,项目经费近2.0亿。发表论文142篇,一作/通讯论文52篇(其中SCI 24篇),SCI总引1874次,单篇最高引用198次,授权发明专利40项。成果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排名1)、长江科学技术经济学会一等奖(省部级,排名2)、其他排名前3省部级奖4项。研究成果已成功转化为3项成套技术,1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依托成果研发的调度模型和软件平台在水利部,大渡河、金沙江下游和永定河等流域水库/水电站群,福州等大型城市水系统,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胶东调水工程和引江济淮工程等国家重大调水工程业务化运行,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实时支撑保障和调度决策支撑,保障供水、补偿生态和增发电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七、科室成员简介

图片

廖卫红,女,1986年3月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水资源调度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及水资源学专业。任《人民珠江》、《水利水电快报》等期刊编委,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专委会委员兼秘书长,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统计水文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洪涝模拟及预报、水工程群联合调度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主持或技术负责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承担地方生产和咨询项目10余项,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共计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获省部级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张云辉,男,汉族,1974年4月生,湖北省钟祥市人,硕士,正高级工程师,水资源调度研究室职工。主要从事水文模型、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上中游特大水利枢纽调控与安全运行技术研究”课题三“枢纽暴雨洪水预报及应急调控技术”负责人,主要开展暴雨洪水预报方面的研究。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水源供水保障与智慧调控技术”课题四“多输水场景下中线调蓄水库与输水闸泵群自适应控制技术”负责人,主要开展输水闸泵群控制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大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梯级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关键技术及汉江流域应用”研究,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湖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5部,发表文章20余篇,参编水利行业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10余项。

穿着西装的男孩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甘治国,1978年生,新疆塔城市人,正高级工程师,水资源调度研究室职工。1996-2000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工建筑专业,2000-2003年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2006- 2011年博士就读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作为中央组织部第十批援疆干部,2022-2024年在新疆水利厅挂职副总工程师。2013年至今,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担任副秘书长一职。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水资源信息化等方向。研发了基于多目标均衡的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DMAOS,提出了ET(蒸腾蒸发)和水量双重约束机制的水资源调度配置方法,研发了全国水资源调度通用模型;参与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前期、立项、建设、运行和实施管理过程。成果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级水资源管理工作之中。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8部,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8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他科技奖励4项。

图片

尚毅梓,男,汉族,1983年生,正高级工程师。RSA Fellow,第十八届NESIN杰出科学家奖、第八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首届灾害防御青年科学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生产力促进服务精英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哈佛大学联培博士,历任清华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中国水科院高工、正高,昆士兰大学和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客座研究员。现任世界最大开源书籍出版商IntechOpen出版社水科学领域主编,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刊Water International副主编。曾任Frontiers出版集团旗下SCI期刊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副主编以及ESCI期刊Frontiers in Water副主编,美国水资源协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副主编及Water、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等多家SCI期刊客座主编;在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下设二级机构担任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智慧水利及智能控制研究,在面向水网的水资源工程群适应性调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牵头完成的“工业基地尺度大水网规划设计国产软件首台套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中国生产力促进一等奖、“用水紧缺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大禹水利科技二等奖;提出的“优化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通过智能调控手段有效控制流域水利枢纽群运行风险和提升综合效益”等建议,被水利部、国家能源局、中国科协及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等领导采纳并给予高度评价;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合理用水让煤炭持久点亮”评论文章,被人民网、中国科技网、中华商务网、中国煤炭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发表高质量学术期刊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3项,主持或参与研制标准规范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

1-康爱卿副本

康爱卿,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水资源调度研究室职工。主要从事流域防洪减灾与城市内涝治理、水网联合调度等方面工作。曾任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办副主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等国家科研项目多项,是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广州市智慧水务模型分析与应用项目、长江大保护九江智慧水务等项目的负责人,主持山东、河南和广东、大同市等多地数字孪生水网实施方案编写。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水科院科技进步奖励1等和特等各1项,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获得2021年度全球智慧城市(中国区)能源与环境大奖参与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6项。

图片

蔡思宇,女,汉族,1992年生,博士,高级工程师,水资源调度研究室职工。2022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12月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13年6月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5年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工作。主要从事水文模拟与流域水资源调度方面的工作。主持“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财政经费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地方技术咨询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23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担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水系统调度工作组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流域水循环与调度专业委员会委员。

图片

张召,男,汉族,1992年2月生,河北辛集人,高级工程师,水资源调度研究室职工。2020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院工作。兼任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委员,《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青年编委、《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主要从事调水系统水力调控与智能运行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和参与了南水北调、引江济淮、胶东调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10余项重大调水工程调控模型、调度系统和数字孪生建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 30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参编专著4部。2项成果入选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典型案例名录,2项成果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排名2/15,4/15,4/15),二等奖1项(排名4/10)。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李海辰,男,汉族,1988年生,工学博士,水资源调度研究室职工。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方面研究工作。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1项、专题负责人1项。发表文章20篇,其中SCI&EI检索13篇、中文核心5篇。

田畅,女,汉族,1989年生。2018年7月至今于水资源调度研究室任科研助理,主要负责包括合同管理、财务报销、财务预算执行辅助、投标辅助、成果归档以及日常其他工作的协调沟通。

水资源所+03+谭先红09

谭先红,女,汉族。2021年7月至今于水资源调度研究室任财务助理,主要工作是负责科室项目辅助管理,财务执行辅助、工作的协调沟通、项目账务处理和其他日常工作。

八、研究室活动

九、招生信息

调度室共有正式职工9名、科研助理1名、财务助理1名以及四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6/12 00: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