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选择栏目:
首页 新闻动态 单位概况 领导简介 机构组成 科研成果 专家风采 人才培养 精神文明 联系我们
公告栏更多
·水资源通用配置与模拟软件...
·中国水科院第14届青年学...
·水资源所学术报告
·水资源研究所学术报告通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关于邀请Donald S...
·学术报告会通知
·水资源所招聘公告
 
单位资质更多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
 
科研平台
·面向生态保护多目标的长江...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
·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
 
挂靠机构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
首页 >> 机构组成
水经济与战略研究室
2014-12-03
室主任:李海红
    水经济与战略研究室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水资源管理、国家水资源发展战略支撑等领域研究工作。2014年为适应国家水资源管理总体战略调整对水科学研究领域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所领导的共同批示下,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水经济与战略研究室。水经济与战略研究室拥有各级技术人员6人,包括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水经济与战略研究室目前在读研究生1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0人,包括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3人。

研究室成员:

序号

姓名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1

李海红

工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水资源管理

2

何凡

工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水资源战略

3

尚毅梓

工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水循环调控

4

翟家齐

工学博士

工程师

水循环模拟

5

高学睿

工学博士

工程师

水循环模拟

6

王丽珍

工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水经济

    李海红,女,1978年6月生,工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同年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水资源研究所水经济与战略研究室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一直从事水资源管理及社会水循环领域的基础与应用课题研究。

    先后作为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项,科技部水利部各类型重点专项等5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专著四部,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应用成果特等奖两项。

    何凡,男,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始终围绕水文学基础理论与系统模拟、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研发与效益评价、水循环科学调配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等方向开展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专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及水利部重大科研和规划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撰写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获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目前作为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青年学术骨干,主要承担流域水循环模拟、水生态保护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翟家齐(1984.10-),男,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水资源研究所水经济与战略研究室成员,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模型、碳氮循环模型、区域干旱评估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先后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二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出版学术论著1部。

    尚毅梓,男,1983年生,河南清丰人,高工。国际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Associate editor。2005 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后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先后获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8.9-2009.9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 Research Fellow。2010.7-2013.6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2013.7-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流域水量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等国家课题3项,主持清华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科院、长江科学院等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4项。作为研究骨干正在参加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世界银行水与能源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

    高学睿,1986年生。2010年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水循环模拟、分布式水文模型、水资源配置及水与能源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利部公益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世界银行合作项目等10余项国内外重大研究项目。曾获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奖、中国水科院优秀论文成果奖等奖项,迄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合作参与出版专著3部,申请专利1项。

    王丽珍,女,1985年5月生,汉族,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后出站,2014年8月就职于水资源所水利经济与战略研究室,主要从事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权制度建设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973课题“城市水和营养物循环机理与演变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权框架下黑河流域治理的水文-生态-经济过程耦合与演化”、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资源红线管理基础与监测统计考核体系研究”、以及其他省、部级和地方横向项目10余项,已发表论文8余篇。

研究方向:

Ø  国家水战略实施的技术支撑

Ø  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与技术支撑

Ø  水资源多元化配置理论与路径

Ø  水权分配与交易理论与方法

Ø  水与能源协同发展理论与方法

重要项目及科研成果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实践应用

    本项研究原创建立了包括科学基础、本体理论和制度建设在内的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基础理论,首次完成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科学层面的系统阐释,并探索性的厘清了水资源学与水文学在学科对象上的纷争,填补了领域空白;创新研发了基于社会水循环多尺度模拟的多准则水量分配技术、总量闭合核算与控制技术、多元主体均衡用水权交易定价技术、区域水量动态调度技术以及分行业用水定额编制技术等在内的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成套关键技术,是对传统节水技术的重大发展;实证形成了包括国家、区域、单元在内的中国特色节水型社会建设层次化范式,开展了社会水循环调控制度框架设计,明晰了未来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演进路线,支撑和引领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本研究是历时十余年的集成性成果,具有原始创新、广泛实证、全面应用三大基本特点。鉴定专家认为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初步形成了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思想库的蓝本”,“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鉴定为“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验收专家评价为“在制度建设和层次化建设模式方面具有原创性”,“总量控制成套关键技术创新特色突出”。

[1]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基础理论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基础理论由科学基础、本体理论和制度建设三部份组成。

    ——科学基础。提出“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式、分行业用水原理、个体节水的社会学机制以及虚拟水理论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基础(图1-1)

图1-1 节水型社会建设科学基础

     ——本体理论。构建包括科学内涵、建设内容、实施路径、层次化载体在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本体理论(图1-2)。

图1-2 节水型社会建设本体理论

    ——制度建设。针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开展了制度基础、现状节水制度适应性以及国家节水制度建设重点研究(图1-3)。

图1-3 节水型社会制度基础理论

[2] 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成套关键技术

    基于准则的水量分配技术通过将水量分配准则的函数表达(图1-4);创新提出了考虑第三方成本-收益均衡的用水权交易定价方法,实现了多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图1-5)。

图1-4水量分配准则的函数表达

图1-5基于第三方的水权交易定价方法

[3]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层次化范式与演进路线

    将上述理论和技术融入我国节水型社会实践,形成了国家(C)-区域(R)-单元(B)三层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范式,如图1-6所示。

图1-6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层次化范式

[4] 实施效果

    创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基础理论、研发的成套关键技术和建立的层次化范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

图1-7 项目研究直接应用和服务地区

(二)苦咸水高含沙水利用与能源基地水资源配置技术及示范

    项目面向甘肃陇东能源基地水资源与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亟需,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定位,按照 “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实践验证-推广应用”的科学逻辑组织实施,力图形成符合区情的水资源与产业协同调控的理论方法,以及水资源评价、开发、配置、管理先进技术和应用模式,为能源基地建设与水资源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①进行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及水资源的适配性和制约性研判,创新能源基地水资源与产业发展协同调控理论与方法;②研发分布式水资源多质集合评价技术和面向用户的分布式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提出复杂条件下苦咸和高含沙河流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与模式,集成能源基地水资源管理技术体系和水资源保护技术;③应用所研发的技术方法,针对马莲河这一黄河上中游高含沙、高矿化度的典型河流,开展陇东能源基地水资源多质集合评价、苦咸水利用中试和高含沙河流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并进行能源基地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提出水资源与产业发展协同调控整体方案;④在典型实证的基础上,对理论方法和技术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凝练,在黄河上中游能源基地其他相关省区推广应用,并为国家和流域的相关规划与管理提供支撑。

图1 研究技术路线框架

   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①创新提出了"二元三级"双向协同调控理论与方法,确定了水资源供需双侧三级调控的具体路径,构建了分系统组块式协同调控模型,确定了陇东基地能源与水资源开发规模等调控阈值。②创新提出了分布式水资源多质集合评价方法,首次揭示了马莲河苦咸水量质时空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研发了分布式水-沙过程耦合模拟模型,实现区域水资源量质及其时空分布的精细化评价。③首次提出了内陆苦咸水河流开发利用模式和“二段式”减容等关键技术,设计并实证了苦咸水中试方案,确定了苦咸水规模化开发的生产工艺、关键参数,主要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④集成创新提出了高含沙河流分段式水资源利用模式,研发了悬沙分层落淤技术,设计的高含沙河流水资源规模化利用方案,解决了拦洪落淤与泄洪排沙的矛盾。⑤首次提出了面向用户的水资源分质配置方法,研发了分布式水资源配置模型,开发了以知识图为主线的组件式系统平台,实现了能源基地多用户、多水源、精细化配置。

研究室所获奖项:

1、“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实践应用”成果获2012年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

2、“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成果获2012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演变机理”成果获2011年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

4、“苦咸水高含沙水利用与能源基地水资源配置技术与示范”成果获2014年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支持:中水科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9/04/12 18: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