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选择栏目:
首页 新闻动态 单位概况 领导简介 机构组成 科研成果 专家风采 人才培养 精神文明 联系我们
公告栏更多
·水资源通用配置与模拟软件...
·中国水科院第14届青年学...
·水资源所学术报告
·水资源研究所学术报告通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关于邀请Donald S...
·学术报告会通知
·水资源所招聘公告
 
单位资质更多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
 
科研平台
·面向生态保护多目标的长江...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
·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
 
挂靠机构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
首页 >> 机构组成
水资源配置研究室
2014-12-03

室主任:谢新民

    水资源配置研究室有正式职工8人,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在站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生3人;截止2014年,在读博士后2名,在读博士4名,在读硕士2名。

          表1  成员组成表

序号

姓名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1

谢新民

工学博士

教授级高工

水资源规划与数字流域、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调控、初始水权分配与转让

2

魏传江

工学博士

教授级高工

水资源配置与生态调度

3

尹明万

工学硕士

教授级高工

水资源配置、水权及水价

4

龙爱华

理学博士

教授级高工

社会水循环、生态经济学、跨界河流影响、西北地区生态-水-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

5

贺华翔

工学博士

工程师

水资源规划、水质模型

6

杨朝晖

工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资源综合管理

7

邓晓雅

工学博士

工程师

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水文学、树木年轮水文学

8

马真臻

工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水资源规划、生态调度、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图1  研究室成员合影

一、研究室成员简介

     谢新民,男,山东省巨野县人,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1986年和1989年分别获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水文地质专业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获河海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1992~1994年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水资源规划与数字流域、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调控、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水资源配置与承载能力;社会兼职主要有: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库第一批认定的评审专家、中央财政环境保护专项项目评审专家、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兼职教授、水利部水资源司“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项目特聘专家、沈阳市水利顾问专家组成员等。

    自1994年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际合作项目“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海水入侵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研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滚动专题“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临界指标体系与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研究”、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华北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报试点研究”、水利部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辽宁省中部地区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与示范”、河南省试点项目“河南省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广东省试点项目“珠海市水务现代化建设规划”、青海省一号工程规划项目“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重大科技专项“松辽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海口市重大项目“海南省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与总量控制研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题“流域及区域通用化水资源供需分析及配置模型分析系统研制”、吉林省重大项目“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工程规模研究”、水利部重要研究课题“地下水开发总量控制及控制性水位管理示范研究”、辽宁省重大科研项目“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关键技术研究”、吉林省重大科研项目“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辽宁省中部城市群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制与示范”、沈阳市重点科研项目“沈阳市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系统建设试点研究”、青岛市重点规划项目“青岛市城市水资源配置工程网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规划”、“十一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和“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十二五”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风险识别及多级防控应急调度技术与示范”、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央分成水资源费项目“地下水水位控制与取水总量控制“双控管理”研究与示范”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水资源配置规划等150余项,编写各类研究和规划报告200余部。

    在水资源评价与综合规划、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调控、地下水取水总量与水位“双控”管理、海水入侵综合治理与优化调控、水库群优化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初始水权分配、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与流域生态调度,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水资源论证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水利部和有关省市所采用;先后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和广东省、海南省及辽宁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四部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以及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一二等奖等各种奖项50余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译著12部;主持和参与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10余部。

    尹明万,男,1959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研究生导师,三级教授,水利土木注册工程师,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

    1985年至迄今在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从事水资源、工程经济等工作。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项目以及国际项目50多项(其中主持完成了20多项)。工作遍及全国各省市和各大流域,参加过我国三峡、南水北调(东中西线)、二滩、引大济湟、中部引黄、双峰寺等以及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数十座水利水电工程的咨询。在水资源领域:率先建立了基于三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能够求解巨型水资源系统的智能型优化配置模型;创建了基于来水和需水周期规律和不确定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年周期递推方法与模型,克服了现有确定型方法成果偏理想的缺点,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在工程经济领域:深入进行了动态项目经济学研究,论证了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基于固定价格的工程经济评价方法存在误导投资决策的风险、内部收益率法和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的错误,并对这些提出了改正方法;进行了水权分配与转让、水价测算等。

    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合作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8部。

 

    魏传江,男,1962年11月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洪水预报调度与防洪规划、水利工程软件设计、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模型、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与总量控制、水库生态调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方面,设计和开发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水量水质联合配置优化模型、基于滚动规划的大尺度水资源供求分析模型、基于水库群调度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在1/3以上国土面积的水资源规划中进行了应用。2000年以来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下项目50多项,其中主持完成了3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2项,合作发表论文15 篇,专著4部。

    龙爱华,男,1976年9月生,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社会水循环、生态经济学、跨界河流影响、西北地区生态-水-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近6年来,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规划、咨询、评估项目50余项(其中主持负责18项)。迄今,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译)著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励4次。主持参与水利工程项目技术审查及西北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评估共120余项。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内会议并作专场报告,已合作培养博、硕士生8名;在社会水循环理论方法、干旱区水资源、跨界河流影响、生态经济学、区域发展/水利规划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声誉。2009~2013年担任新疆水利厅副总工程师,长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及国内多个智囊机构特邀研究员与发展顾问。

    贺华翔,女,2012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工程师,现在职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主要从事水质模型、水质水量综合评价、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

    曾参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松辽流域水资源全口径评价及旱情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寒区水循环模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基于水环境风险防控的松花江水文过程调控技术及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凭借“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应用成果将特等奖。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篇,ISTP收录1篇。

 

    杨朝晖,女,工学博士,工程师。研究与工作领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资源综合管理等。至今,主要参与科研项目9项,包括: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松辽流域水资源全口径评价及旱情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财政专项:“城市非常规水源利用现状调查评估”、中央水资源费项目“国际水资源用水效率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项课题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与实践应用研究、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规划、青岛西海岸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等。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 11篇,其中: SCI检索3篇,EI检索2篇,中文核心(CSCD核心)5 篇。

    邓晓雅,女,1986年4月生,汉族,北京师范大学工学博士,工程师。研究与工作领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水文学、树木年轮水文学等。

    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研究专项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地方横向项目10余项。现参与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课题、其他咨询项目与地方课题8余项。至今,发表论文8余篇。


    马真臻,1984年4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生态调度、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

    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研究专项项目、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流域水资源规划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和地方横向项目10余项。现负责和参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水利部公益研究课题与地方课题10余项。已发表论文10余篇。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水资源配置规划理论技术研究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方法

*宏观经济发展与需水预测方法及关键技术

*水系规划理论与方法

*水资源全要素配置理论与模型技术

研究方向二:初始水权分配理论技术研究

*初始水权分配与转让理论和方法

*流域水量分配理论技术体系

研究方向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理论技术研究

*水资源实时评价、预报、管理和调度理论与方法

*城市水资源实时预警预报关键技术

*面向城市突发事件的多水源应急调度理论与关键技术

*面向河流污染突发事件的水利工程应急调度理论与关键技术

*生态调度理论与关键技术

研究方向四: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调控技术研究

*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与基础理论

*海水入侵规律与调控关键技术

*地下水人工回灌及调控理论与关键技术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

*地下水取水总量与水位“双控”理论与关键技术

研究方向五: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调度与补偿调节研究

*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调度与补偿调节理论和模型方法

*水电站调节、水能分析、机组工况性能和动态优化组合,以及调峰作用、最终容量与运行方式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理论与系统平台

研究方向六:干旱区社会水循环与经济-水-生态协调发展研究

*社会水循环理论方法及其演变模拟

*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水资源演变分析技术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与政策模拟分析方法

*干旱区生态足迹与水资源足迹分析技术

*内陆河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

*干旱内陆河区生态需水保障机制与生态调度技术方法

*干旱区经济-水-生态协调发展模拟与战略规划

研究方向七:西北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跨境影响评估关键技术

*中亚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估与关键技术

*缺/无资料区水资源评价与分布式模拟关键技术

*超大型自然/人工水体水量平衡及其动态模拟技术

*内陆河流域尾闾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分析技术

*重大水利工程的流域影响与优化配置关键技术与应用

*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益协调框架理论方法与战略分析

三、研究室所获奖项、荣誉称号及论文专著等发表情况

 ①获奖项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荷兰政府联合资助项目“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1995—1997年)”,其中“黄河口治理与水资源”课题成果,获1999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85-806-06)“综合防治海水入侵优化方案研究”,获1997年度山东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华北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报试点研究(1996—1998年)”,获2000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4)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成果“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综合治理优化决策模型研究”,获19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理论与应用”,获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6)“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96-912-06-01)“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获2000年度国家四部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

(7)“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96-912-01-03)“西北地区内陆盆地地下水可利用量及其分布研究”及其滚动专题(96-912-01-03S)“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临界指标体系与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研究”,获2002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8)河南省试点项目“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获2003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9)河南省试点项目“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获2004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河南省试点项目“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获2004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

(11)水利部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辽宁省中部地区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与示范”,获2005年度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2)广东省试点项目“珠海市水务现代化系统规划研究”,获2005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3)青海省重大项目“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综合规划”,获200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获2006年度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4)辽宁省水利科技项目“辽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供水系统调控模式与供水风险分析”,获2008年辽宁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获2008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5)海口市重大科技项目“海南省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研究”,获2009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6)吉林省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2012年度吉林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17)凭借“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应用成果将特等奖。

(18)国家基金委员会委托的项目群“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黄河水利委员会委托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题“青海湖生态-环境演变及生态需水研究”,2010年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20)延安市水利局委托的“延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之“延安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关键技术研究”成果,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1)国家基金委员会委托的项目群“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与生态水文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成果,2003年获甘肃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2)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成果,2003年获大禹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22)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水电站群优化补偿调节及三峡水库综合利用优化调度”成果,1993年获电力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22)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三峡梯级水电站群调峰作用优化”成果,1998年获水利部科学技术三等奖。

(23)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首都圈水资源保障研究”成果,2006年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

(24)甘肃省项目“碧口水库洪水分析与调度”成果,2004年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

②荣誉称号

*谢新民获2002年度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龙爱华 2012年获新疆“创先争优”百名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③专利及软件著作版权

*辽宁北中南三线水库联合调度模型软件V1.0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年周期序贯决策的水资源配置方法”

* 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质模拟模型软件V1.0,2010SR056617,2010年10月28日。

*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软件V1.0,2010SR056506,2010年10月27日。

④论文专著及技术标准

Ⅰ.学术论文

1.(俄)谢新民(译).水文地质系统概念.《世界地质》,1987,6(3):77~79

2.(俄)谢新民(译).利用铀同位素研究含水层的相互关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译丛》,1988,(1):29~34

3.谢新民.地下水系统经济管理模型及二次规划算法.《工程勘察》,1991,(2):32~37

4.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经济管理模型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18(4):6~10

5.谢新民.工程经济分析在地下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21(2):205~212

6.谢新民.新疆喀什市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学报》,1991,19(5):1~8

7.谢新民.苏联工业区输水管道系统规划优化研究.《河海科技进展》,1991,11(2):58~67

8.谢新民.喀什市地下水系统确定--随机耦合模拟模型.《河海大学学报》,1992,20(1):77~84

9.谢新民.混联水电站水库群系统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水电能源科学》,1992,10(2):86~93

10.谢新民.水资源大系统分布参数谱系管理模型及其算法.《河海大学学报》,1992,20(4):123~128

11.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交互式方法.《河海大学学报》,1993,21(1):1~8

12.谢新民.济南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模糊带权方法.《自然资源学报》,1993,8(1):63~72

13.谢新民.地下水系统随机经济管理模型.《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475~478

14.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河海科技进展》,1993,13(1):46~51

15.谢新民,赵全升.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模糊决策分析.《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1993.5:736~742

16.谢新民,周之豪.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与改进目标协调法.《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6:523~527

17.谢新民,周之豪.水电站水库群与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多目标管理模型.《水电能源科学》,1993,11(2):96~104

18.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模糊带权二次规划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20(4):17~21

19.谢新民,周之豪.水电站水库群与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经济管理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学报》,1993,21(5):62~69

20.谢新民.喀什市地下水系统随机经济管理模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3,33(6):711~717

21.谢新民.喀什市地下水系统经济学管理模型及其二级分解--协调算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14(1):45~53

22.谢新民,周之豪.水电站水库群经济优化调度数学模型与方法研究.《水电能源科学》,1994,12(1):21~28

23.谢新民,陈守煜,王本德,周之豪,陈崇仁,陈守伦.地表--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与模糊决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34(2):240~248

24.谢新民.水电站水库群与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多目标管理模型及计算方法.《水利学报》,1995,(4):13~24

25.谢新民,周之豪.地下水资源系统模糊管理模型及计算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4,21(6):27~32

26.谢新民,陈守煜,王本德,周之豪.水电站水库模糊经济优化调度模型与模糊优化方法.《现代水科学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37~142

27.谢新民.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城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1994,(2):28~31

28.谢新民,陈守煜,王本德,周之豪,陈崇仁.水电站水库群模糊优化调度模型与目标协调--模糊规划法.《水科学进展》,1995,5(3):189~197

29.谢新民,赵全升,王春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综合治理优化决策模型研究.《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834~838

30.谢新民,王春义,赵全升,赵德三. 莱州湾王河流域海水入侵综合治理分层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5,3(2):170~175

31.谢新民,周之豪.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模糊管理模型研究.《水利学报》,1995,(8):33~38

32.谢新民.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展望.《城市水资源》,1996,(3):14~24

33.谢新民,杨小柳.水电站水库群与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多目标管理模型和线性加权选择法.《走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291~297

34.谢新民,尹明万等.基于知识的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水利部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5.谢新民等. 基于知识的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水利科技的世纪曙光》,1997

36.谢新民等.莱洲湾王河流域海水入侵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研究,《城市水资源》,1997年第3期

37.谢新民.基于知识的水电站水库群模糊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水利学报》,1998,(3):74~81

38.Xie xinmin,Tang kewang. Study of an optimal program for sea water intrusion control in the wanghe river watershed,Laizhou Gulf,China”《未固结含水层开发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39.谢新民、蒋云钟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河川径流实时预报研究,《水利水电技术》,1999,30(9):1~4

40.谢新民、秦大庸等.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案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0,4(1):16~26、35

41.董哲仁、陈明忠、闫继军、谢新民.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水利现代化的技术方向,《中国水利》,2000,(7):27~28、38

42.谢新民、尹明万等.我国华北地区蒸发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水利规划设计》,2001,(4):24~27、33

43.谢新民、尹明万等. 面向二十一世纪安阳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形势及对策.《水问题论坛》,2001年增刊:60~64

44.谢新民、于福亮等.基于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水价调整方案研究.《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23(2):13~16

45.谢新民、颜勇.浅析西北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23(1):8~10

46.谢新民、郭洪宇、唐克旺等.华北平原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的二元耦合模型研究.《水利学报》,2002,(12):95~100

47.谢新民、蒋云钟等.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水科学进展》,2002,14(3):256~259

48.谢新民、裴源生等.二十一世纪初期宁夏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水利规划设计》,2002,(2):19~25、39

49.岳春芳、谢新民等. 人类大规模活动对青海省湟水干流产汇流的影响分析. 《水问题论坛》,2003,38(1):35~38

50.尹明万、谢新民、王浩等.安阳市水资源配置系统方案研究,《中国水利》,2003,488(7):14~16

51.尹明万,谢新民等. 引大济湟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初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1(3):240~246

52.尹明万、谢新民、王浩等. 基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模型.《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2):5~8

53.尤祥瑜,谢新民,孙仕军,王浩.我国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2):131~140

54.闫继军、谢新民、陈昱等.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平台建设.《第六届Arc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2004),地震出版社,2004:314-319

55.谢新民、孙雪涛、王浩、王国新等.强化我国水资源权属管理的思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4):22-25

56.谢新民,岳春芳,阮本清等.基于原水--净化水耦合配置的多目标递解控制模型与应用.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25(3):11-14

57.李景海,谢新民,杨全明. 基于规则的安阳市研究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分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3(1):55-60

58.谢新民,蒋云钟,李昱等. 辽宁省中部地区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实时管理模型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八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水利篇),2005:59-68

59. 谢新民、王教河、王志璋、迟鹏超、王浩. 松辽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政府预留水量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八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水利篇),2005:86-90

60.谢新民,韩素华,王浩.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政策.《中国公共政策》(2005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11-248

61.王春平、谢新民、梁团豪.遗传算法改进神经网络模型在太子河流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东北水利水电》,2005,23(11):28-29、37

62.王志璋、谢新民、王教河、迟鹏超、王浩.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政府预留水量双侧耦合分析方法及应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17-122

63.谢新民、王教河、王志璋、迟鹏超、王浩. 松辽流域政府预留水量的确定原则与水银行.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12-116

64.王浩、党连文、汪林、罗尧增、谢新民等.关于水权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等思考.《中国水利》2006,(1):28-30

65.谢新民、王教河、王志璋、迟鹏超、沈大军、王浩.松辽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政府预留水量研究. 《中国水利》,2006,(1):31-33

66.沈大军、王教河、谢新民、迟鹏超、王浩、张延坤.政府预留水量动用原则与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水利》,2006,(1):34-37

68.谢新民、王志璋、王教河、迟鹏超. 松辽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中确定政府预留水量的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2):128-132

69.谢新民、甘泓、李洪尧、高树文.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3):191-195、201

70.王志璋、谢新民等.汾河水库上游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J].《西北水力发电》,2006,(3):19-22

71.王志璋、谢新民等.水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学分析.《管理现代化》,2006,(6):34-36

72.柴福鑫、邱林、谢新民.灌区水资源实时优化调度.《水利学报》,2007,38(6):710-716

73.柴福鑫、梅梅、杨丽丽、陈莹、谢新民. 海口市水资源配置与工程规模研究.《水电能源科学》,2007,25(4):1~4、11

74.谢新民、柴福鑫、符传君、章亦兵、陈莹. 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增刊(2):42~45

75.谢新民、柴福鑫、颜勇、张继群、杨丽丽. 地下水控制性关键水位研究初探. 《水问题论坛》,2007,56(3):41~45;《地下水》,2007,29(6):47~50、64

76.梁籍、蒋云钟、谢新民、赵红莉.基于WEB的北京市降雨产流测报系统.《水利水电技术》,2007,38(8):67~69、73

77.王志璋、谢新民.水库生态调度研究中若干问题谈论.《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8.柴福鑫、张世宝、谢新民.城市水资源实时调度与管理理论框架研究.《水利学报》,2009,40(3):340~347

79.郭海丹、邵景力、谢新民、柴福鑫.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水资源保护》,2009,25(2):46~48

80.梁团豪、谢新民、崔新颖,杨丽丽.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7(4):291~295

80.叶勇、谢新民.地下水控制性水位管理分区.《黑龙江水专学报》,2009年(1):116~119

82.叶勇、谢新民、柴福鑫等. 沈阳市地下水库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8(1):66~70

82.叶勇、谢新民、柴福鑫、赵全胜.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研究.《水电能源科学》,2010,28(1):47~49、82

83.叶勇、谢新民、柴福鑫等.北方小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新模式探讨.《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0,30(2):36~39

84.叶勇、谢新民、杨小刚.汛期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影响规律浅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329(3):45~47、50

85.杨丽丽、谢新民、苟新诗等.青岛市城市水资源配置工程网规划. 《水利规划与设计》,2010,95(3):3~5、26

86.张海涛、谢新民、杨丽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8(2):107~113

87.谢新民,魏传江,柴福鑫等.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策略研究.《水利规划与设计》,2010,59(6):1~5

88.张海涛,谢新民,谷军方,李其峰.邯郸市东风湖泉域用水总量控制研究.《水电能源科学》,2011,29(2):17~20

89.张海涛,谢新民,侯俊山.突发水污染防治与城市安全供水研究.《水利水电技术》,2011,42(7):32~34

90.Haitao Zhang,Xinmin Xie,Junsan Hou.Water Pollution Accident Control and Urban Safety Water Supply.《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ciences》,2011,37~40(国际会议)

91.Kang ai qing ,Xie xinmin.Water Scarcity Identification and Calculation based of Water Resources Entire Elements Option Allocatio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calprotection of Lakes -Wetlands-Watershed  Appication of 3s technology,129~133(国际会议)

92.康爱卿,魏传江,谢新民,张守平.基于水资源全要素配置框架下的水质模型参数识别.《水电能源科学》,2011,29(8):14~17

93.康爱卿,魏传江,谢新民,张守平.水资源全要素配置框架下的三次平衡理论分析与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9(3):1~161、167

94.李其峰,谢新民,付意成.基于三次平衡的五家渠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水电能源科学》,2011,29(3):16~19

95.沙金霞,刘彬,谢新民,鹿海员,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水电能源科学》,2012,30(9)

96.沙金霞,谢新民,张守平,鹿海员,引大济湟工程受水区水量分配重新调整与优化研究.《水利水电技术》,2012,43(9)

97. 张海涛,谢新民,李丽琴,武学毅,沙金霞,流域初始水权两层次分配方法研究.《16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2

98. 李丽琴,谢新民,杜明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

99. 马维成,康爱卿,谢新民,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4):310~314

100. 贺华翔,牛存稳,周祖昊,王浩,李金明. 第二松花江面源污染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5):1-5

101. 贺华翔, 周祖昊, 牛存稳, 王浩. 基于二元水循环的流域分布式水质模型构建与应用[J]. 水利学报. 2013.44(3): 284-294

102. Zhenzhen Ma, Zhongjing Wang, Ting Xia, et al. A Hydrograph-based Hydrologic Alteration Assessment (HH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Yellow Riv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2014, 23(1):1-13

103. Xiangnan Zhou, Zhizhang Wang, Zhenzhen Ma, et al. Study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14

104. Zhenzhen Ma, Sihui Liao, Zhenyu Luan, et al.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Oper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during the First Flood in Huaihe River Basin.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COHYDRAULICS, 2010, 285-292.

105. 马真臻, 王忠静, 郑航, 等. 基于低风险生态流量的黄河生态用水调度研究. 水力发电学报, 2012, 31(5): 63-70(EI)

106. 王忠静, 马真臻, 廖四辉, 等. 洪水资源利用经济适度性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水力发电学报, 2013, 32(1): 11-18

106. 谢祥财, 詹卫华, 马真臻, 刘权. 基于水环境保护理念的湿地景观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西郊湿地为例.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0, 6(2): 14-17

107. Ning Jia, Zhaohui Yang, Mowen Xie, Yasuhiro Mitani. GIS-Based Three-dimensional Shallow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Considering Rainfall Infiltration,  Natural  Hazards.  2014.8(online first)

108. Ning Jia, Yasuhiro Mitani. Mowen Xie, Jianxing Tong & Zhaohui Yang, GIS deterministic model-based 3D large-scale artifici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long a highway using a new slope unit division method,Natural Hazards.  2014.11(online first)

109. 龙爱华, 王浩, 程国栋,于福亮. 2008.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J]. 应用生态学报, (4)

110.马忠, 龙爱华, 尚海洋. 2007. 黑河流域张掖市物质流账户体系的初步构建[J]. 冰川冻土. (6): 953-959

111.龙爱华, 王浩, 程国栋, 于福亮. 2007. 水账户方法及其在流域水分生产率分析中的应用[J]. 水利学报, (9): 1128-1134

112.龙爱华, 徐中民, 王浩, 于福亮. 2006. 水权交易对黑河干流种植业的经济影响及优化模拟[J]. 水利学报. (11): 1329-1335

113.龙爱华, 徐中民, 王新华, 尚海洋. 2006.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 生态学报. (10): 3358-3365

114.王新华, 徐中民, 龙爱华. 2005. 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 冰川冻土. (5): 774-780

115.罗贞礼, 龙爱华, 黄璜. 2005. 红三角区域农产品虚拟水的比较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6): 352-354,362

116.龙爱华, 张志强, 徐中民, 苏志勇. 2005. 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分析[J]. 水科学进展. (3): 418-425

117.龙爱华, 徐中民, 张志强, 苏志勇. 2005. 甘肃省2000年水资源足迹的初步估算[J] 资源科学. (3): 123-129

118.龙爱华, 程国栋. 2005. 生态足迹、城市化与循环经济——以上海市为例[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87-96

119.王新华, 张志强, 龙爱华, 徐中民. 2005. 虚拟水研究综述[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1): 27-30

120.龙爱华, 张志强, 苏志勇. 2004. 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 地球科学进展. (6): 971-981.

121.徐中民, 龙爱华. 2004. 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J]. 地理学报. (6): 982-988

122.罗贞礼, 龙爱华, 黄璜, 徐中民. 2004. 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J]. 冰川冻土. (5): 624-631

123.王浩, 龙爱华, 于福亮, 汪党献. 2011. 社会水循环理论基础探析Ⅰ:定义内涵与动力机制[J]. 水利学报. (4): 379-387

124.邓铭江, 龙爱华, 龚原, 马金玲. 2011. 额尔齐斯河流域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影响研究[J]. 水利学报. (12): 1487-1495

125.回晓莹, 汪党献, 龙爱华, 倪红珍. 2011. 水资源复合系统协调性指标体系构建与调控措施研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3): 188-194

126.邓铭江, 龙爱华. 2011. 咸海流域水文水资源演变与咸海生态危机出路分析[J]. 冰川冻土. (6): 1363-1375

127.谢蕾, 龙爱华, 邓铭江, 李湘权, 王姣妍. 2011. 伊犁河下游三角洲生态耗水研究[J]. 冰川冻土. (6): 1330-1340

128.龙爱华, 徐中民, 张志强. 2004. 虚拟水理论方法与西北4省(区)虚拟水实证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4): 577-584

129.张志强, 徐中民, 龙爱华, 巩增泰. 2004. 黑河流域张掖市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价值评估研究——连续型和离散型条件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应用[J]. 自然资源学报. (2): 230-239

130.龙爱华, 徐中民, 张志强. 2003. 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 冰川冻土. (6): 692-700

131.龙爱华, 王浩, 于福亮, 王建华. 2011. 社会水循环理论基础探析Ⅱ:科学问题与学科前沿[J]. 水利学报. (5): 505-513

132.邓铭江,龙爱华. 2011. 中亚各国在咸海流域水资源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J]. 冰川冻土. (6): 1376-1390

133.徐中民, 龙爱华, 张志强. 2003. 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J]. 地理学报. (6): 861-869

134.徐中民, 张志强, 龙爱华, 陈东景, 巩增泰, 苏志勇, 张勃, 石惠春. 2003. 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 生态学报. (9): 1841-1850

135.徐中民, 张志强, 龙爱华, 陈东景, 巩增泰, 苏志勇, 张勃, 石惠春. 2003. 环境选择模型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以黑河流域额济纳旗为例[J]. 地理学报. (3): 398-405

136.龙爱华, 樊胜岳, 徐中民. 2002. 河西走廊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及创新探研[J]. 地域研究与开发. (4): 28-33

137.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樊胜岳. 2002. 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及可持续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5): 59-61

138.苏志勇, 徐中民, 张志强, 陈东景, 龙爱华, 张勃. 2002.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J]. 冰川冻土. (4): 400-406

139.龙爱华, 徐中民, 张志强, 王劲峰, 苏志勇. 2002. 基于边际效益的水资源空间动态优化配置研究——以黑河流域张掖地区为例[J]. 冰川冻土. (4): 407-413

140.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2002. 河西走廊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研究[J]. 中国软科学. (7): 98-101

141.张敏秋, 龙爱华, 杨金华. 2008. 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解析与策略优化分析[J]. 海河水利. (4)

142.龙爱华, 程国栋, 樊胜岳, 周立华. 2001. 我国水资源管理中的行政分割问题与对策[J]. 中国软科学. (8): 18-22

143.龙爱华, 邓铭江, 谢蕾, 李湘权, 王娇妍, 苏宏超, 吴素芬. 2012. 气候变化下新疆及咸海流域河川径流演变及适应性对策分析[J]. 干旱区地理. (3): 377-387

144.雷雨, 龙爱华, 邓铭江, 李湘权, 章毅. 2012. 1926-2009年额尔齐斯河流域中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J]. 冰川冻土. (4): 912-919

145.杨永民, 田静, 荣媛, 龙爱华. 2012. 基于遥感的黑河流域植被物候空间格局提取分析[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 282-288

146.雪克来提·巴斯托夫, 龙爱华, 邓铭江, 李湘权, 章毅. 2012. 基于Google Earth的巴尔喀什湖流域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干旱区地理. (3): 388-398

147.陆志翔, 邹松兵, 尹振良, 龙爱华, 许宝荣. 2012. 缺资料流域SWAT适宜性模型校准新方法及应用[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1-7,14

148.陆志翔, 蔡晓慧, 邹松兵, 龙爱华, 许宝荣. 2012. SWAT模型在伊犁河上游缺资料区的应用[J]. 干旱区地理. (3): 399-407

149.邓铭江, 李湘权, 龙爱华, 章毅, 汪党献. 2011. 支撑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水资源供需结构调控分析[J]. 干旱区地理. (3): 379-390

150.王姣妍, 龙爱华, 邓铭江, 李湘权, 谢蕾. 2011. 巴尔喀什湖分湖水平衡及其影响与优化保护研究[J]. 冰川冻土. (6): 1353-1362

151.曹雪, 罗平, 李满春, 李红旮, 龙爱华. 2011. 基于扩展CA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资源科学. (1): 127-133

152.刘金华, 汪党献, 龙爱华, 回晓莹. 2011. 国民经济行业水量与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水电能源科学. (12): 38-42

153.尉光文, 龙爱华. 2011. 张掖市平原洼地水库病害与治理[J]. 水利规划与设计. (3): 33-34,46

154.龙爱华, 邓铭江, 谢蕾, 王姣妍, 李湘权. 2011. 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研究[J]. 冰川冻土. (6): 1341-1352

155.李湘权, 邓铭江, 龙爱华, 章毅, 雷雨. 2010. 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地球科学进展. (12)

156.龙爱华, 邓铭江, 李湘权, 章毅, 雷雨. 2010.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地球科学进展. (12)

157.邓铭江, 龙爱华, 李湘权, 章毅, 雷雨. 2010. 中亚五国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合作及其问题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12)

158.邓铭江, 龙爱华, 章毅, 李湘权, 雷雨. 2010. 中亚五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J]. 地球科学进展. (12)

159.李湘权, 邓铭江, 龙爱华, 章毅, 雷雨. 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地球科学进展. (12).

160.刘金华, 汪党献, 龙爱华. 2010. 基于熵理论的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

161.杨永民, 冯兆东, 龙爱华, 邹松兵. 2010. 基于MODIS时序植被指数的植被物候空间格局[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162.徐卫红, 于福亮, 龙爱华, 李传哲. 2010. 宁夏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研究[J]. 人民黄河. (4)

163.龙爱华. 2010. 基于熵理论的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8(2): 81-87

164.陈俊旭, 张士锋, 华东, 龙爱华, 陈博. 2010. 基于水足迹核算的北京市水资源保障研究[J]. 资源科学, (3)

165.王凌河, 严登华, 龙爱华, 杨舒媛. 2009.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8)

166.Xue Cao, Ping Luo, Manchun Li, Aihua Long,Research on the Simulation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Based on GIS and CA models,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SIAT 2009, 2009/7/4-2009/7/5, 2009/7/4.

167.张敏秋, 龙爱华, 杨金华. 2008. 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解析与策略优化分析[J]. 海河水利, (4).

168.Mingjiang Deng,Aihua Long,Xu Wang,et al. 2012. Water Resources Issues Among the Central Asia Countries Around the Aral Sea: Conflicts and Cooper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matics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October 19-21,2012 Lanzhou,Gansu,China.(EI检索)

169.Xuekelaiti•Basituofu, Aihua Long, Mingjiang Deng, et al. 2012. The Disquisition for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Middle-Lower Reaches of Balkhash Basin on a Basis of Google Eart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matics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October 19-21,2012 Lanzhou,Gansu,China.(EI检索)(通讯作者)

170.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Long Aihua, John Loomis, et al. 2006. Evalu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willingness to pay question formats for valuing watershed resto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SSCI和SCI双检索).

171.Jin F. Wang,Guo D. Cheng,Yi G. Gao,Ai H. Long,et al. 2008. Optimal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Water Resour Manage. (22): 239-258.(SCI检索)

172.Zengtai Gong, Bingzhen Sun, Zhongmin Xu, Aihua Long. 2005. The rough set analysis approach to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decisions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 of arid river basin of arid region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August 18-21, 2005 Guangzhou, China:3179-3182.(EI检索)

173.Yu Lei, Mingjiang Deng, Xiangquan Li, Yi Zhang, Aihua Long. 2012.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Kazakhsta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matics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ctober 19-21, 2012, Lanzhou, Gansu, China. (EI检索)

174.尹明万,黄金分割法在动态规划中的应用,四川水力发电,1984年第2期

175.尹明万,鄢建华,水电站群装机容量的优化选择,四川水力发电,1986年第4期

176.尹明万,电力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的一种改进方法,水力发电学报,1991年第4期

177.尹明万,排序研究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178.尹明万,反映混合电力系统特点的发电可靠性分析方法,水能技术经济,1992年第3期

179.尹明万,关于最优等效替代法的实质及其应用条件的研究,四川水力发电,1993年第1期

180.尹明万,对内部收益率经济实质的探讨,水利经济,1993年第4期。

181.尹明万,水利水电工程动态投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四川水力发电,1996年第2期

182.Mingwan YIN,Jiang DAI, Optimization about the Peak-load Regulating Capacity of the Cascade Hydroelectric Stations of Three Gorg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ydropower (1996),Vol.2, p666-p671., China WaterPower Press.

183.尹明万,三峡梯级水电站汛期日运行方式优化,水利学报,1998年第2期

184.尹明万,甘泓,汪党献,李令跃,智能型水供需平衡模型及其应用,水利学报,2000年第10期。

185.Mingwan YIN,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in North China. Proceedings 12th Interna-tional Soi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Conference (2002), Vol.III,  p566-p571. ,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86.尹明万, 水利工程可比成本计算方法探讨, 水利经济, 2004年第2期。

187.李云成、刘昌明、尹明万, 调水工程水价模式分析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5年第3期。Vo.16,No.3

188.高季章、尹明万、王浩、杨全明, 水电开发投资型移民模式初探, 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编《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库移民理论与实践》,30~36,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0月

189.王浩,张双虎,尹明万,鄂楠, 能源和环境安全挑战下的我国水能开发战略探讨,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版),2008年第9期

190.尹明万,贾玲,甘泓,李冬晓, 水权转让定价方法及其应用综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 年第4期

191.侯丽娜,尹明万,段彦红,何婷, 河道挟沙能力法及其在流域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第12期

192.杨立疆、赵天力、尹明万, 调水工程投资费用分摊与两部制水价测算方法,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年第6期,p167-172

193张克忠,魏传江,汪德毅. 决策支持技术在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实时洪水预报调度中的应用,水文,2000年第5期:32-34

194.成建国,杨小柳,魏传江,赵伟. 论水安全,中国水利,2004年第1期:21-23

195.魏传江.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耗水系统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第4期:282-286

196.魏传江. 利用水资源配置系统确定供水工程的建设规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第1期:54-58

197.魏传江,王浩.区域水资源配置系统网络图,水利学报,2007,38(9):1103-1108

198.孙笑微,魏传江,付意成,朱启林.虚拟水研究分析,水利水电技术,2009,40(5):1~3.

199. 付意成,魏传江,王瑞年,朱启林.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模型及其应用.水电能源科学,2009,27(2) :31~35

200.付意成,魏传江,王瑞年,毕永传.河流生态补偿初探,水电能源科学,2009,27(3):31~34.

201.付意成,魏传江,王启猛,朱启林,区域洪灾风险评价体系研究,灾害学,2009,24(3):27~32

202.付意成,魏传江,许凤冉,臧文斌,地下水库的实践经验探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9):52~55

203.付意成,阮本清,魏传江等. 虚拟水研究动态与展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3专):136~140

204.付意成,魏传江,王启猛等. 洪灾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水利. 2009,(13):19~22

205.Yi-cheng FU, Chuan-jiang WEI, Lun MIAO, ZHi-zhang WANG. Method Study of Water Quality Control in Polluted Hun-Tai River Basin[C].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y 10-12, 2011 – Wuhan, China.(indexed by Ei Compendex and ISTP)

206.张守平,魏传江,王浩等. 流域/区域水量水质联合配置研究Ⅰ:理论方法. 水利学报,2014,45(7):757-766

207.张守平,魏传江,王浩等. 流域/区域水量水质联合配置研究Ⅱ:实例应用. 水利学报,2014,45(8):938-949

Ⅱ.学术专著及译著

1.谢新民、杨小柳.《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测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谢新民、赵文骏、裴源生等.《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3.谢新民、尹明万、王浩等. 《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4.谢新民、蒋云钟、闫继军和杨小庆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赵全生、李悦、谢新民、魏永富、杨天行.《环境系统分析原理》,中国地质出版社,2005

6.张岳、任光照、谢新民.《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7.谢新民、符传军、柴福鑫和王浩等.《水系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8.王浩、党连文、谢新民等.《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理论与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9.魏传江、王浩和谢新民等译.《GAMS用户指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10.王浩、宿政、谢新民、徐海涛等.《流域生态调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11.谢新民、苟新诗、杨丽丽、刘高锡等.《城市水资源配置工程网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12. 谢新民、柴福鑫、李和跃等.《城市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

13.马忠、龙爱华、王勇著,《水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社会化管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

14.汪党献、王浩、倪红珍、龙爱华等著,《水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15.龙爱华、邹松兵、许宝荣等译,《SWAT2009理论基础》,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16.邹松兵、陆志翔、龙爱华等译,《ArcSWAT2009用户指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17.邹松兵、尹振良、汪党献等译,龙爱华、肖洪浪、王蔚华等校,《SWAT2009输入输出文件手册》,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18.王浩、尹明万、秦大庸、马登清, 《水利建设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评价》, 科学出版社,2004

19.尹明万、于洪民、陈一鸣,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关键技术研究与分配试点》,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0.尹明万等,《水工设计手册》(第二版)第二卷规划、水文、地质(第7章技术经济论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1.魏传江、韩俊山、韩素华著,《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及示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2. 阮本清、魏传江著,《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出版社,2004

23. 魏传江等著,《水电工程程序化设计实用指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4.王浩、黄勇、谢新民、侯希智、魏传江等著,《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Ⅲ.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

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和国家计委于2002年3月24日颁布(第15号令),水利部水资源〔2002〕145号文件发布,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2.《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水资源[2004]159号),2004年5月18日起实施。

3.《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办资源【2005】129号),2005

4.《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指导性技术文件》(资源水务函【2005】30号),2005

5.谢新民、闫继军、蒋云钟等. 《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技术导则》(SL/Z349-2006),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6. 蒋云钟、张小娟、韩素华、陈蓓玉、赵红莉、谢新民、石玉波等.《水资源监控管理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380-2007),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7.《水量分配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32号),2008年2月1日实施。

8.谢新民、张海涛、石玉波、杨丽丽等.《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L459-2009),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四、联系方式

姓名

固定电话

地址

邮编

电子邮箱

谢新民

01068785708

北京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A座970

100038

xiexm@iwhr.com

魏传江

01068785705

wchj@iwhr.com

尹明万

01068785708

yinmw@iwhr.com

龙爱华

01068785705

ahlong@iwhr.com

贺华翔

01068785706

hehx@iwhr.com

杨朝晖

01068785501

yzh2010@iwhr.com

邓晓雅

01068785708

dengxy@iwhr.com

马真臻

01068785708

mazz@iwhr.com

技术支持:中水科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9/04/12 18: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