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选择栏目:
首页 新闻动态 单位概况 领导简介 机构组成 科研成果 专家风采 人才培养 精神文明 联系我们
公告栏更多
·水资源通用配置与模拟软件...
·中国水科院第14届青年学...
·水资源所学术报告
·水资源研究所学术报告通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关于邀请Donald S...
·学术报告会通知
·水资源所招聘公告
 
单位资质更多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
 
科研平台
·面向生态保护多目标的长江...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
·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
 
挂靠机构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
首页 >> 领导简介
领导简介
2014-10-11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等。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 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

    正文

1、人物履历教育经历

1978.04-1982.07: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农田水利,学士

1982.08-1985.03: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硕士

1987.08-1989.0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博士

1992.07-1992.08: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水资源专题,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69.09-1973.03: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农业工人、班长

1973.04-1976.01:黑龙江省安达县城郊公社繁荣大队知识青年

1976.02-1978.03: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工人

1978.04-1982.07: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本科生

1982.08-1985.03: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研究生

1985.04-1987.07: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程师

1987.08-1989.0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生

1989.08-1991.11: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副室主任、工程师、高工

1991.12-1994.05: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室主任、高工

1994.06-1997.02: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1997.03-2001.03: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1.04-2013.08: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所长、教授级高工

2013.08-至今: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团体任职

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 副主席,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创新方法研究会创新方法成就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3、高校兼职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等世界“双一流”高校担任双聘院士或讲座教授。

4、学术成就

王浩院士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基于该理论,王浩院士及其团队:

(1)创建了全口径层次化水资源动态评价方法。构建了具有物理机制的水循环全过程模拟模型,描述现代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变特征,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方法论。

(2)创建了全套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三次平衡”的供需分析和基于广义水资源的配置理念,形成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水量水质联合配置以及量质效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等技术方法,建立了多维均衡调控下的水资源配置决策机制,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方法体系。

(3)创建了生态需水过程的定量理论与方法。基于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揭示流域生态水文机理,创建了流域生态水文全过程模拟模型,实现流域生态需水过程的精准化。

(4)创建了水利工程群综合调度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了全链条控制各类误差源的成套气象水文预报技术、水库群优化调度的最优性原理及算法集、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模式、渠道水量水质耦合及正反向求解技术、泵站群安全及高效运行关键技术、多闸群自动控制模式等成套技术体系。

(5)创建了面向供需双向调节的水价理论与核算技术。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全成本水价理论,提出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两部制定价理论方法以及水源比价、用户差价等供水价格体系理论与多元定价技术。

(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解析了海绵城市“水量削峰、水质减污、资源利用”三大内涵,基于城市水文模型构建了“内涝积水、产污积污、雨水控用”三大诊断方法,科学归纳凝炼提出了“洪涝蓄排、污染削减、雨水蓄用”三类措施,最终形成了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科学范式。

(7)创建了流域及河流水环境治理成套技术。围绕流域治理,创立生态流域理念,提出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目标倒逼机制、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等水污染防治理论和原则,“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水环境治理思路和全过程防控模式及一系列创新方法和创新技术。

(8)创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及需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遥感和气陆耦合模式的土壤墒情预警预报技术、水资源实时调度等多项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气候变化下水与生态安全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支撑。此外,结合我国主要水资源问题及其分区特征,整体提出我国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上述理论与方法体系已在国家、流域和区域等多个层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河长制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出台和实施,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国水资源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主要业绩科研项目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曾主要参与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专题各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1项、国家西部行动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水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等重大国家规划多项,其他省部级咨询项目十余项。近五年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项、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课题2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1项;负责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和规划项目。主持或参与近百项重大科研与规划项目,主持项目经费超过亿元。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如下:

[1] “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3000万元

[2] 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梯级水库群全生命周期风险孕育机制与安全防控理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3600万元

[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物联网的流域信息获取技术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总经费810万元

[4] 科技部国家水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运行示范”课题,课题组组长,总经费2026.83万元

[5]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总经费630万元

[6]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2008BAB29B08),课题负责人,总经费1872万元

[7]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项目负责人,总经费560.32万元

[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变化环境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出水区生态与环境影响定量评估”,项目负责人,总经费110万元

[9]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负责人,总经费1188万元

[10] 国家自然基金“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项目负责人,总经费500万元

[11]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社会水循环系统演化机制与过程模拟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项目负责人,总经费150万元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第二期),项目负责人,总经费500万元

[13]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480万元

[14] 科技部“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项目负责人,总经费271.32万元

[15] 科技部发展司、水利部国科司“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评估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总经费350万元

[16]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三峡工程论证结论阶段性评估”,项目负责人,总经费872万元

[17] 海河973项目“海河973第一课题 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演变机理”,项目参与人,总经费519万元

学术成果

出版专著36部,其中,所著《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一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所著《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CI 85篇、EI121篇、CSCD 245余篇;发表专利及软件著作权90余项。

专著

[1] 王浩,王建华,贾仰文等著,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出版社,2016

[2] 王浩,黄勇,谢新民等著,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3] 王浩,褚俊英,栾清华等著,海河流域城市水循环模式,科学出版社,2016

[4] 王浩,周祖昊,秦大庸,桑学峰.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 王浩, 严登华, 肖伟华, 李传哲著,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方法、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6] 王浩主编,中国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7] 王浩等著,流域生态调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8] 王浩,严登华等译,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2008

[9] 王浩,党连文,谢新民,齐玉亮等,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0] 王浩,秦大庸,汪党建等,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1] 王浩,严登华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定量评价技术,中国水利出版社,2008

[12] 王浩、甘泓、张海涛,水知识教育读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3] 王浩、严登华参编,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出版社,2007

[14] 王浩,王建华、褚俊英、严登华,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15] 王浩、陈敏建、唐克旺,水生态环境价值和保护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6] 王浩、尹明万、秦大庸、马登清,水利建设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评价,科学出版社,2004

[17] 王浩、秦大庸、王建华、罗琳、裴源生,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出版社,2003

[18] 王浩、阮本清、沈大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19] 王浩、陈敏建、秦大庸,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20] 王浩、杨小柳、阮本清、梁瑞驹,流域水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 陆垂裕,王浩,王建华等著,面向对象模块化的水文模拟模型-MODCYCLE设计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6 

[22] 倪红珍,王浩,李继峰等,供水价格体系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23] 王建华,王浩等著,社会水循环原理与调控,科学出版社,2014

[24] 陈志恺、王浩等,东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与合理配置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25] 杨爱民,王浩,王芳,唐蕴,祝列克主编,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研究近5年来北方干旱区水土流失演变趋势分析2006,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6] 徐志侠、王浩、董增川、唐克旺,河道与湖泊生态需水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7] 贾仰文、王浩、倪广恒、杨大文、王建华、秦大庸,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原理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8] 陈志恺、王浩、汪党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29] 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2

[30] 许新宜、王浩、甘泓,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31] 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6

[32] 严登华,秦天玲,王浩,翁白莎,宋新山,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出版社.2013

[33] 沈大军、梁瑞驹、王浩、杨小柳,水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9

[34] 秦大庸、蒋超、王浩,水利土木工程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5] 朱尔明、赵广和、徐子恺,王浩,21世纪中叶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36] 张国良、赵广和、徐子恺、王浩、徐世钧,21世纪中国水供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授权的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1] 王浩,秦大庸,贾仰文,龚家国,牛存稳,刘淼,周祖昊.一种人类活动扰动条件下的水循环过程模拟试验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110439463.4,发明专利

[2] 龚家国,王浩,王英,韩振华。一种对含沙水流进行处理的泥沙去除系统和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410224359.7,发明专利

[3] 严登华,王浩,史婉丽,刘芳,李传哲,刘佳,翁白莎,秦天玲,杨志勇,任洪玉. 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专利授权号:ZL201610226447.X,发明专利

[4] 马静,王浩,汪党献,陈敏建,陈涛.一种计算地区间虚拟水流量关系的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410072122.1,发明专利

[5] 龚家国,王浩,贾仰文,王芳,杨贵.一种驱动水库淤积泥沙再分布的装置和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310145829.6,发明专利

[6] 龚家国,王浩,王芳,储立民,慕星,杨贵羽.一种驱动河道淤积泥沙再分布的装置和方,专利授权号:ZL201310145830.9 ,发明专利

[7] 龚家国,王浩,秦大庸,贾仰文,郝春沣,刘家宏,杨贵羽,冶运涛,丁相毅.一种区域降雨过程的模拟系统和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310058324.6,发明专利

[8] 丁相毅,贾仰文,王浩,牛存稳,仇亚琴,周祖昊.一种定量区分水循环演变过程中不同因素贡献的方法,专利授权号: ZL201110437876.9,发明专利

[9] 陆垂裕,秦大庸,王浩. 一种基于水循环的地下水数值仿真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110437875.4,发明专利

[10] 史婉丽,严登华,王浩,付意成,葛怀凤,翁白莎,秦天玲,杨志勇,李传哲,任洪玉,张俊洁.一种湖库水环境污染修复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610226495.9,发明专利

[11] 严登华,张诚,尹军,王浩,翁白莎,吴迪,肖伟华.一种树木年轮检测分析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210321754.8,发明专利

[12] 严登华,肖伟华,沈敏,王浩,翁白莎,王青,王刚,吴迪.农业面源污染在线监测与自动取样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220478256.X, 发明专利

[13] 刘锦, 陆垂裕,徐翀,王浩,陆春辉,王建华,葛沭锋,青言,李翠,张海涛,方韬.一种采煤沉陷区水资源效应的定量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510155793.9,发明专利

[14] 徐翀,陆垂裕,刘锦,王浩,谢毫,王建华,方韬,孙青言,葛沭锋,肖伟华.水库群供水调节方法和装置,专利授权号:ZL201510333180.X,发明专利

[15] 刘锦,陆垂裕,徐翀,王浩,陆春辉,王建华,葛沭锋,孙青言,李翠,张海涛,方韬.一种采煤沉陷区水资源效应的定量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510155793.9,发明专利

[16] 刘佳嘉,周祖昊,贾仰文,王浩,贾金生,龚家国. 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并行运算方法,专利授权号: ZL201410371523.7,发明专利

[17] 刘佳嘉,周祖昊,贾仰文,王浩,贾金生,刘扬.一种改进Nash效率系数计算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410370103.7, 发明专利

[18] 贾仰文,王浩,雷晓辉,周祖昊,仇亚琴,游进军,甘治国,陆垂裕,牛存稳,龚家国. NADUWA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软件V1.0.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授权号:2011SR076827.

[19] 鲁帆,王浩,殷峻暹,张双虎.基于JAVA的梯级水库群多时间尺度径流预报软件,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授权号:2016SR148294

[20] 鲁帆,蒋云钟,王浩,殷峻暹,张双虎.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径流风险分析与概率预报软件,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授权号:2016SR229707

[21] 牛存稳,贾仰文,王浩,周祖昊,仇亚琴,雷晓辉. WEQ分布式流域水质模拟模型软件V1.0.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授权号:2011SR076824

6、荣誉与获奖荣誉称号

201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人居环境奖”

2014年12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9年9月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

2006年12月被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4年4月被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2月被水利部授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

2001年2月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学术奖励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

国家级奖励:

[1] 2014年因“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4-J-222-1-01-R01)

[2] 2017年因“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与实践”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 2011年因“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11-J-222-2-05-R01)

[4] 2009年 因“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9-J-222-2-07- R02)

[5] 2007年1月因“黄河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6-J-222-2-01-R01)

[6] 2005年因“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4-J-222-2-03-R01)

[7] 2001年因“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J-222-2-02-R03)

[8] 1997年 因“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08-2-002-02)

省部级奖励特等、一等奖:

[1] 2015年“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证书编号:DYJ20150408)

[2] 2017年因“珠江流域骨干水库—闸泵群综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 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3] 2016年因“缺水条件下多水源多目标水资源精细配置与调控”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6-186)

[4] 2016年因“梯级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关键技术及汉江流域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2016J-232-1-037-027-R01)

[5] 2016年因“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60306-G01)

[6] 2013年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循环安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2013-J-1-003-01)

[7] 2013年因“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实践应用”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30210-G03)

[8] 2013年获科技部创新方法研究会第二届“创新方法成就奖(学科贡献奖)”

[9] 2012年因 “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2011-J-1-009)

[10] 2012年因“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20202-G01)

[11] 2011年因“延安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关键技术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2010-1-014-02)

[12] 2011年因“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演变机理”, 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10408-G04)

[13] 2011年因 “海河流域水循环多维临界整体调控阈值与模式 ”, 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110413-G04)

[14] 2010年因“青海湖生态-环境演变与生态需水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GYJ20090409-G01)

[15] 2009年因“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GYJ20090218-G01)

[16] 2008年因 “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08-2-3-D01)

[17] 2006年因“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18] 2005年因“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变模型”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050203-G01)

[19] 2004年因著“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20] 2003年因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编号:DYJ20030303-G01)

[21] 1999年因“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研究”获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S991001-G03)

[22] 1996年因 “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研究”获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S961001-G02)

省部级其他奖:

[1] 2016年因“广西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2] 2014年因“苦咸水高含沙水利用与能源基地水资源配置技术及示范”获大禹奖二等奖(证书编号:DYJ20140202-G02)

[3] 2014年因“基于二元模式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分析技术及应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CAIA)二等奖(证书编号:2014-2-004-01-R)

[4] 2011年因“河北省严重缺水系统识别与综合应对方略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11JB2041-1)

[5] 2011年因“滦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及三维仿真”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11-J-116-R02/10)

[6] 2011年因“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证书编号:DYJ20110409-G01)

[7] 2009年因“海南省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研究”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8] 2006年因“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证书编号: GYJ20060313-G01)

[9] 2005年 因“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4-2-027/8)

[10] 2004年因“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证书编号:DYJ20040211-G01)

[11] 1997年因“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总体规划”获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S972013-G04)

技术支持:中水科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9/04/12 18: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