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王建华教高课题组拟招聘博士后若干名,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
研究方向为“社会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社会水循环系统结构与通量演化规律。包括社会水循环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正向驱动和负向反馈关系,以及社会水循环通量的时空演进规律研究。
2)社会水循环基本平衡理论构建。包括社会水循环基本平衡的科学逻辑与数学表达,社会水势能的基本构成及其数学表达。
3)社会水循环通路动力机制。包括建立以用水需求牵引、水源与环境约束、供水全成本阻尼为基本架构的社会水循环通路描述方法,选取典型社会用水单元,开展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通量与不同水源供水成本关系分析。
4)社会水循环控制性方程建立。建立社会水循环系统的基础控制性方程。
2、应聘条件
1)已获或即将获得水文学及水资源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2)能够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独立从事课题研究;
3)具有较强的中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已发表国际期刊学术论文;
4)具有良好的品行,遵守宪法和法律;
5)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3、应聘材料及联系方式
1)应聘信。就过去所取得的研究业绩以及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简要介绍。
2)本人简历。中英文均可。
申请材料请发送至houbd2008@163.com,邮件请注明“博士后应聘”。对合适的申请者,将安排面试,待遇将按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相关规定和本人经验考虑。申请时限截至找到合适人选为止。
联系人:侯保灯
联系电话:010-68781656 电子邮箱:houbd2008@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 邮政编码:100038
社会水循环简介
社会水循环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人类从自然界有限水资源中获取的水分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赋存、运移、转化的过程。社会水循环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出来的,既是变化环境下认识水循环结构、通量和特性的科学总结,也是在自然驱动力与人类活动驱动力的双重驱动下的水分在流域地表介质中循环转化的一种认知模式。
社会水循环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末期,1997年英国学者Stephen Merrett提出与“hydrological-cycle”(水文循环)相对应的科学术语“hydrosocial-cycle”(社会水循环),并参照城市水循环模型勾勒出社会水循环的简要模型。国内王浩等于1999年在《水资源学》中独立提出了“人工侧支循环”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基本结构与模式,最终提出社会水循环的定义与内涵;并经王建华等学者研究拓展,完善了社会水循环理论。
社会水循环是人类社会由于生活和生产等需求,从自然水循环中获取部分水资源,在使用后又重新排放到自然水体中的过程,集社会侧支用水的取水、净化、输送、利用、污水的收集、处理、回收利用等环节,是各种供排水设施和过程的汇总。社会水循环过程按照不同环节可以划分为取(供)水过程、用(耗)水过程、排(退)水过程和水的再生回用过程。(1)取(供)水过程,是指从地表或地下水体进行取水,并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使水资源进入用水系统的过程;(2)用(耗)水过程,指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用水和耗水;(3)排(退)水过程,指进入人类社会的水资源被使用后,自行退入或者进行收集并处理,直至最终排放到自然水体的过程;(4)水的再生回用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系统水循环通量和人类环境卫生需求而产生的循环环节,利用水的可再生属性,将水进行再生回用处理后再返回用耗水的过程。
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乃至许多其他国家与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矛盾,社会水循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深入,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水资源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并对水资源学科的发展与完善将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水循环原理与过程示意图
社会水循环系统模拟方法概念图
合作导师简介
王建华,男,1972年生,博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兼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评价与规划、节水与水生态保护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水利部重大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80项,现主持国家“十三五”科技重点专项项目“全国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战略配置”;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水公共政策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规模论证和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评估专业组技术负责人。受聘担任科技部国家水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十三五”跟踪专家、环保部生态红线专委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防汛抗旱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0余篇(包括WRR和Nature子刊论文),出版专(译)著16部,主编标准2部;参与大百科全书第二、三版修订,获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荣誉证书。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等称号。2015年入选国家博士后制度30周年优秀人物。
联系方式:010-68785615,13911483820;邮箱:wjh@iwhr.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A座916室(100038)